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商品使用未注册商标时应当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的通知(摘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3:23:34   浏览:980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商品使用未注册商标时应当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的通知(摘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商品使用未注册商标时应当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的通知(摘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便于对商品质量进行监督,保护消费者利益,促使企业坚持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社会主义方向,特通知如下:
一、商品使用未注册商标,应当在商品上和包装上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有些在商品上不便标明的,必须在包装上标明。
二、对使用未注册商标不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自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凡使用未注册商标不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的商品,不得在市场上销售。对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欺骗消费者的,要从严查处,没收其非法所得。对屡教不改的,应当吊销其营业
执照。
三、对个体工商业者使用未注册商标的商品,可参照本通知执行。对出口商品,仍按有关规定办理。



1985年7月1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资金的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条法律规定中用了两个“其他”,即“其他资金”和“其他财产权”,而对“其他资金”及“其他财产权”具体适用范围未作明确界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理解。根据法律规定,冻结期限届满而不续冻的,冻结效力视为自动消灭。因此,该条规定的不明确性影响了司法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就该条规定的适用与理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执行实践中,常常遇到这些问题:比如,被执行人负有多笔债务,在诉讼中多位原告分别先后对被告(即被执行人)的某一财产申请法院冻结,而有些法官常常在冻结文书中不写明冻结期限。在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处分财产涉及到采取冻结措施先后顺序受偿的问题时,各申请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尤为明显,已满六个月的申请人认为该财产属“其他财产权”的范围应适用两年的冻结期限,应优先受偿。而轮候冻结其后未满六个月的申请人认为该财产属“其他资金”的范围应适用六个月的冻结期限,应由自己上位受偿。因法律无明确界定,各执行人员之间也往往因不同的理解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再比如审理中冻结被告的某债权,冻结六个月后申请执行,执行人员向被执行人的债务人发出到期债务履行通知书,该债务人提出,法院冻结期限已满六个月未续冻,冻结已自动解除,所欠债务已向被执行人履行完毕。此时,必须要界定该债权属“其他资金”还是“其他财产权”,如属“其他资金”则因冻结期满而无权要求该债务人履行。如属于“其他财产”,则可通知债务人限期追回,追不回的承担给付责任。可见,如何界定冻结财产属“其他资金”还是属“其他财产权”的范畴往往对案件执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

第一,审查该冻结财产是否属于“资金”的范畴。《汉语词典》对“资金”的解释是指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国家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资或货币。“其他资金”就应该理解为其他的本钱、物资或货币。

第二,审查该冻结财产的金额以及兑现时间是否已明确。比如冻结租金,在冻结时能够核实租金的具体金额及给付时间,属于被执行人已确定的货币资金,应属于“其他资金”范畴,应适用六个月的冻结期限,在给付时间届满时直接向承租人送达到期债务履行通知书,提取租金,快速执行。再假设冻结被执行人的工程款,需要查明该工程款是否已结算完毕。如冻结时该工程款结算完毕,明确了金额及给付时间,那么实际上已成为被执行人所有的资金,可按“其他资金”的期限冻结。相反,如冻结时该工程款尚未结算,债权人能否实现工程款兑现,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认定被执行人对该债务人享有一定的债权,且该债权实现需要一个也许很漫长的过程,如将其认定为“其他资金”的范畴,适用冻结六个月的期限明显较短,反复续冻不仅浪费司法资源,万一发生“脱保”也不利于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故应按“其他财产权”的期限冻结。

第三,审查该财产处分程序是否复杂,期限是否较长。二十九条规定将冻结“其他财产权”与查封不动产并列排位,说明该“其他财产权”与不动产有着某种相似的性质。即处分不动产的程序复杂,处理期限较长,确定两年的查封期限有利于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债权的实现。笔者认为,“其他财产权”也应从这个角度来界定。比如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林木、苗木查封、特殊行业经营许可证(如网吧经营许可证、成品油销售许可证等)的查封,此类财产权益处分程序与不动产相同,因此应纳入“其他财产权”的范畴,适用两年的查封期限。

来源:江苏法制报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加强对监外就医、监外执行、假释、缓刑犯人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公安部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加强对监外就医、监外执行、假释、缓刑犯人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

1977年11月14日,最高法院、公安部

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公安局:
近几年来,有些地区对法院判处的和劳改单位放到社会上监外就医、监外执行、假释、缓刑的犯人,放松了管理,以致有的犯人因为没有落实监督改造措施,重新犯罪,继续危害社会治安;有的犯人刑满了得不到及时处理,影响落实党的政策。这主要是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必须予以纠正。
为了加强对敌斗争,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县、市公安机关必须根据法院和劳改单位的通知,认真地把监外就医、监外执行、假释、缓刑的犯人管理起来。属于敌我矛盾的,要组织治保会依靠群众落实监改措施,定期进行检查和评审。属于人民内部犯法的,也要由公安机关或其所在单位、基层组织负责监督。对病愈的和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要及时收监。重新犯罪的要及时捕判。刑期满了的要依法及时处理:原由劳改单位放出的,由劳改单位办理手续;原由法院判处的缓刑犯,由当地公安机关宣布缓刑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原由法院判处的监外执行犯,由当地公安机关征得原判法院同意后,办理手续。今后,法院除根据1956年3月10日中央十人小组的暂行规定,对需要控制使用的高级知识分子或其他技术人员可以判处徒刑监外执行,不要再普遍运用判处监外执行的办法。
请各地接此通知后,对此项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将检查执行情况,于明年2月底以前报告党委并报我们。